山東榮成,位于膠東半島,是一個三面環海的城市,也是中國海岸線上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 榮成屬于海洋性氣候,位于神秘的北緯37°附近,特別適合冷涼花卉生長,近年新興的北美冬青在這里大面積種植。650畝種植面積、620萬株中小苗,榮成秋實園藝場一家的生產規模足以占據國內北美冬青市場的半壁江山。日前,《中國花卉報》記者走訪秋實園藝場,探訪北美冬青“高熱”背后的發展動力。 ▲北美冬青大面積地栽區,目前尚未落葉 五年磨一劍,“偏執”另一種解釋是堅持 秋實園藝場的總經理王本強是花木圈的“老人”,自1997年就進入花木行業,擁有綠植經銷商、綠化工程總經理、苗圃總經理、酒店總經理等頭銜,如今又增加了北美冬青種植場總經理的頭銜。 熟悉王本強的人會介紹說,這是個果斷、執行力超強的人,也會說他做事情專注到近乎“偏執”。比如他此前對一款“丑桃”十分上心,最初偶然發現這個超甜的變異品種,就為此幾乎跑遍了國內主要的桃子產區,然后挑選靠近養牛場的種植基地,在土壤改良、肥料、授粉、套袋、儲存等各環節下大力氣實驗,最后種出的桃子甜度經農科院專家測定已超越世界吉尼斯紀錄。而今年他為了全力管理北美冬青,舍棄了精心選育的桃園。 “我早在2012年就接觸了北美冬青,但從沒想過它會有今天的發展勢頭。”王本強告訴《中國花卉報》記者。2009年,杭州潤土園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余有祥引種了北美冬青,2012年,王本強從潤土引種北美冬青,計劃投入綠化市場。“這個紅果非常好看,榮成氣候也適合種植,但放在綠化上一用我就放棄了。”王本強向《中國花卉報》記者介紹說,當時北美冬青應用在綠化景觀中非常漂亮,可是果子一天就被鳥吃掉了,因此覺得這個品種沒前景,苗子也閑置在苗圃中。 ▲王本強向記者介紹國產冬青與進口冬青的差別 2014年底,一個偶然的機會,王本強接觸到花店領域,得知北美冬青切枝熱銷,不僅價格高,還一枝難求,這讓王本強看到了北美冬青的新出路。“以前從沒想過可以這么用!”王本強又殺回北美冬青領域,并認為這是一個好商機,開始組建秋實園藝場。此時國內北美冬青市場已升溫,一年半的種苗每株15元,3年以上的結果株因數量少價格居高不下。 隨后,秋實園藝團隊開始摸索生產技術、四處拜訪北美冬青生產者,大量收購成品株,去年4次到荷蘭學習種植和保鮮技術。現在秋實園藝的北美冬青生產基地有650畝,今年生產切枝20萬枝、3年至5年盆栽5萬盆左右、一年半苗120萬株、穴盤苗500萬株,體量驚人。 5年的堅持,此前一直靠綠化工程、餐飲等賺錢支撐的北美冬青項目今年終于開始見“回頭錢”了,不少客商紛紛上門采購切枝、盆栽和種苗。 ▲去年10月底入庫的北美冬青切枝,在冷庫中儲藏一年后果實仍然鮮紅,但有落果現象。 實驗派、技術流,想做標準化 北美冬青進入國內時間不短,但真正走進大眾視野是近3年的事情,在繁育、種植、采購處理等方面仍有一系列問題。此前余有祥在評價國內冬青市場時認為只能打六分,因為品質、產量與荷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而王本強認為,國內北美冬青只能打四五分,現在只是處于種植階段,離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還很遠。 2014年底,國內只有3家左右北美冬青生產企業可提供種苗,但由于扦插繁殖成活率低,各家種苗數量不多,而且價格較高,這讓立志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北美冬青的王本強非常焦慮。北美冬青扦插繁殖比較困難,早期扦插成活率只有10%至50%,數量少、價格高,因此秋實園藝開始自己摸索北美冬青扦插技術。 木質化的北美冬青扦插發根時間需要三四十天,就這一項讓很多人吃了大虧,以為它根本不能扦插。“初期對水、肥、土、藥的配比一竅不通,對育苗的濕度、溫度、光照沒有經驗,這真是摸著石頭過河。”公司扦插實驗技術員梁文明對《中國花卉報》記者介紹說,為了提高扦插成活率,他們嘗試不同的肥、藥配比,選取不同季節、不同位置的插穗,每天在扦插溫室做對比實驗。“現在我們的扦插成活率能達到90%了。”王本強非常自豪。 在種植方面,秋實園藝也進行了諸多嘗試。“現在國內外主要的北美冬青都是‘奧斯特’,你看我這片地是種植試驗田,今年嘗試好幾種水肥配比,這一片長得最好。”王本強指著已脫葉的樣本區告訴《中國花卉報》記者。公司分管種植的場長杜先功每天在基地忙碌,查看和記錄各種試驗配比方案的生長情況,對比生長細節。比如,今年試驗區的植株普遍頂端營養生長旺盛,這樣就不能達到掛果封頂的理想狀態,說明肥料還是有點多,明年得調整肥料配比。 ▲今年的北美冬青試驗區,手工脫葉后顯示掛果狀況比較好 ,果實尚未完全成熟,還未膨脹到理想狀態。 榮成近海風大,因此北美冬青枝條會略有彎曲且粗壯,秋實園藝嘗試用防風網解決這一問題。“今年圍了200畝的防風網,花期沒有及時掀網,秋天發現掛果率不高,以至于今年損失了20萬枝切枝。”杜先功說,而且環境太好導致植株長得過于高大,影響明年的切枝品質。“這個學費有點高,但交得值。”王本強說。 王本強認為,現在國產北美冬青還有幾個問題:一是營養生長太旺,枝條過于粗壯,這樣瓶插期雖然更長,但不利于花藝應用;二是分枝不及荷蘭產品均勻美觀,枝條整齊度不夠;三是掛果密度還不夠,而且很難達到“封頂”狀態;四是畝產枝條數量低,現在結果枝條數量比荷蘭少三分之一左右。盆栽北美冬青則多是自然株形,修剪造型功力不夠,因此產品美觀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荷蘭產品大多在圣誕節前出售完畢,給中國市場特供的產品留到春節前20天。”從去年開始,王本強和基地副總經理閆東青就著手研究北美冬青的保鮮技術,希望實現周年供應。王本強去年將花圃采集的切枝分別做脫葉、保鮮、冷藏實驗,每月從冷庫中取一定數量進行瓶插實驗。“現在保存一整年的北美冬青果實依然鮮紅,瓶插后會發新葉,存在掉果現象,但保存七八個月的產品仍能保持良好的品質和品相。” 今年秋實園藝準備冷藏10萬株北美冬青陸續銷售,試驗大規模儲藏環控和保鮮問題。“今年生產20萬枝,明年預計產量要達到100萬枝,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王本強告訴《中國花卉報》記者,他計劃再合伙擴建一片基地,不斷積累技術和經驗,做到北美冬青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去年10月底入庫冷藏的北美冬青切枝,9月取出后瓶插,現在果實紅潤有新葉萌發。 給“瘋狂的冬青”降溫 現在北美冬青一年半苗價格在10元以上,國產切枝每枝20元至36元,3年的掛果株每盆批發200多元。如今國產北美冬青數量不及進口的十分之一,盆栽市場仍有開發空間,高利潤讓不少人對北美冬青趨之若鶩。 《中國花卉報》記者在秋實園藝走訪時正遇到兩位河南客戶前來采購種苗,他們此前從未接觸花卉產業,去年才試種3000株北美冬青,今年準備種植10畝,北美冬青的種植熱度可見一斑。 “價格太瘋狂了!”王本強如此評價。國內對北美冬青確實有較大的市場需求,切枝配材、盆花、綠化等都可使用,但現在如此高價的種苗和成品不理性,好品種不能被盲目種植的沖動爛市。“未來北美冬青價格要回歸理性,預計各種產品價格將下滑一半,之后市場消費量將大大增加。” “今年不少客戶找我們買種苗和成品,我覺得北美冬青會有個井噴式發展期,但種植者不應盲目追風。”王本強對《中國花卉報》記者說,北美冬青種植風險較大,從小苗到掛果需要3年,意味著前3年零收入,還要持續投入,植株開始掛果后是隔年采收,一旦花期陰雨過多影響授粉,或者掛果期遭遇冰雹等,都會導致顆粒無收,入市須謹慎。 “我現在最想做到品質穩定,然后提升生產效率使價格回歸理性,讓北美冬青成為產業,不是‘奢侈品’。”王本強說。
|